傳道書7章15-18節
15 有義人行義,反致滅亡;有惡人行惡,倒享長壽。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。
16 不要行義過分,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,何必自取敗亡呢?
17 不要行惡過分,也不要為人愚昧,何必不到期而死呢?
18 你持守這個為美,那個也不要鬆手;因為敬畏神的人,必從這兩樣出來。
前言
弟兄姐妹平安,當我有幾次在生活中過多專注某些事情時,我媽媽總是會冷不防給我來一句,balay ha! iya hari qsuqi。意思是「說真的,不要太超過了」,這個不會只是在夜晚時,我還在為講道篇奔波才會出現的一段話,而是當我吃太多,或姪子姪女看手機超時時(當然也包含他們的父母),牧師的話語是金子,但同時也很有殺傷力,總是會讓我聽到的時候,把東西給毀了(開玩笑的)。但從這裡就可以明白一件事,也就是凡事都不要太超過啦,不然真的就過份了!
今天的經文更是切入人在行義或行惡時,傳道書的作者看見了世上的人有好多不同的結局,並不是只有好人有好結局,或壞人有壞結局而已。而是好人也可能走向毀滅,壞人卻能延長幸福生活,這聽起來真的有點過份了,可這在15節真真實實的寫了下來。但是傳道書的作者卻在以下的經文道出了一些緣由和建議,也就是凡事都不要太過了,當然惡事就是初犯就要悔改,不要延長惡習。今天就透過「別太超過」來與大家分享。

一、 行義行善要有底線

首先看到16節,「不要行義過份」這一句有幾種不同的面向可以討論,第一行義,指的是行外表看得到的義,就好像法利賽人的義,是在行公義時,讓人看起來很虔誠。但卻蓋過了上主的義,抬高自己的義。還有一種是過於死板,將公義視為逼近控制性的約束,這個就像是正義魔人。第三種就如同濫好人一樣,行義和行善通常可以被講在一起,而有些人行善是沒有限度的,甚至使人覺得理所當然,久而久之行善的人也會受到傷害,或讓人無形中受到傷害。至於,後半段也可以是前半段的延伸,也就是我們的義有可能出自與我們自作聰明,覺得自己高人一等,甚至行善這件事也是會被我們的自以為是成為傷害人的工具。所以這一句話是一個非常好的提醒,就是做公義的事是好的,就是不要太超過了。看到這裡,我就有非常多的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。首先我人生第一次遇到正義魔人時,是在住家附近的全家,那時我還是應屆畢業生。一個風光明媚的早晨,我點完店裡的貴重商品時,有一個開紅色超跑的女子走進店裡,那時我的同事在後面補貨,我趕緊回到櫃台,等待收銀,然後那個女子在生鮮櫃前翻找著,她來到櫃台前跟我要了明細,就跟我說「你知道我這是要做什麼嗎?」,真的我什麼也不懂,她離開後,過了半小時,我們的店被告了,原因是那個女子在找過期商品,然後好死不死的被她找到,當然後續是有找到那個女子談判,但找到了就是要罰款,唉!套一句我同事跟我說的「這種人就是要不得」!
當然這是行義的部份,這裡還有一個經驗是關於行善的部份,當然這是我最近的感觸,也就是「你的善良要有點鋒芒」,也許弟兄姐妹也跟我一樣,常常會因為自己拒絕不了別人,就扛了太多的事,我媽媽就是常常如此,就會被大姐念,通常是心軟,讓自己無法回絕他人的請求。這裡就要勸勉你我,雖然行善是好事,但也要行在對的地方,懂得去回絕他人的不合理要求,這是在讓自己不要迷失,也能夠使人重新去省思自己,當然這是好的取向,壞的就不多說了。
所以不管是行正義的事情,還是行善良的事,都需要有一個底線,上主在聖經中,也不是全然憐憫人,而是在當中,有人犯罪,上主絕不輕饒,反之上主也不是全然只講理不講情,祂的愛會在我們悔改的時候毫無保留。

二、 不延長邪惡和愚昧

而第17節不是要我們做惡,而是當我們不小心犯錯時,上主給我們悔改的機會,要我們不要繼犢在罪裡生活,後半段也提醒我們,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是愚味不知的,特別是在罪裡時,我們往往會不知道這個是罪,所以就一直做下去,就像明明知道說謊不好,但還是會因為個人因素而說謊。再者,愚昧指的是不夠有智慧,但如果連接到上一節的自逞智慧,也就是自作聰明,這兩者同樣是愚味的。總之,這一句話不會是鼓勵犯罪的話語,因為這一句常會有一個誤解,就是只要事情不要做的太過份就好,傳道書的作者是極力反對走在罪裡的,他只是希望,我們已經活在有罪的世代了,就不要一直延續下去到下個時代吧
這裡會牽涉到「饒恕」,在馬太福音 18:23 – 33中的故事,原本就是有一個沒有還錢的人,他請王可以寬容他,而那王就動了慈心,把他給放了,並免了他的債。但是當這個人離開王時,遇上了一個同樣是欠錢的人,這一次,那個人竟然揪住他,並不聽哀求的聲音,執意將他送進監裡。王聽到了消息,就生氣的將那人罵了一頓,王也將他下了監,並要他還債。我們可以看到王想要讓欠債的事被終結,他希望從他這裡就不會在有債的發生,但這個欠債的人卻想起也有人欠他債,就執迷不悟的陷入在自己本來的罪中,讓別人受苦,更顯得自己愚昧。就好像我們每一個人犯錯一樣,當我們因為所犯的過犯,向上主求饒,上主會原諒我們,但我們卻無法延續上主的善意,而是延續自己身上的罪,讓人痛苦,也讓自己成為即不公義也不聰明的愚昧人,成為只是一個按著自己的理由行惡的人。
到這裡,我們就會發現其實16-17節只是一體兩面的事,是可以分開訴說,也環環相扣,有時候我們會變成自己不想變成的人,以前說長大不要變成像誰,但到底是會漸漸成為那樣的人。將行惡這件事變成理所當然,成為一個愚味的人,可傳道書的作者卻以這一句提醒我們,不要過度行惡,不要沉迷自己的罪裡。

三、 敬畏上帝才是首要

最後,敬畏上主才是最重要的,在善惡兩元論中,這樣的對立的畫面。常常可以用一張惡魔圖和耶穌圖來比擬。但其實惡魔沒有權限來傷害我們,而是我們有沒有給牠機會進來我們的生活。18節所告訴我們的是要記住16-17所講的,因為只有這樣才是被上主祝福的人。當然在上帝的眼中,所有事情都有好的一面,因為這都是祂一手創造的,只是我們人會去辦別什麼是好的,什麼是壞的。講些驚恐的事實,也就是以色列人所寫的,不一定是完全上主應予的事,也或著,上主在聖經中真正的話語,也就只有那麼一點,以色列人真的完全是聽從上主的話語,去消滅別的國嗎?我想聖經那些作者只是用他們的角度去描繪他們的歷史和神學經驗,當然聖經依然是重要的,因為它可以讓我們遇見神,並且知道神在以色列人的社會中,祂到底扮演什麼樣的神。
回到我們對敬畏神的態度,就像上週所講的耶洗別,我們真的有敬畏神嗎?真的有將神的話語內化在自己的生活呢?還是在自己的義和上主的義做取捨,有時還勝過了上主的義,又或著社會的文化取代了上主的公義呢?文化是我們瑰寶,但是有福音的文化更能使文化扎根在土地。當然這市面上有好多的宗教派別提倡靈恩或一些特別的術語,這讓我覺得他們就跟算命和占星的沒什麼兩樣,甚至大膽的告訴每一個人,摩西會解夢,但以理被稱為魔術師,甚至上主在跟亞伯拉罕對話時,也用了一個肉過火的占卜異象告訴亞伯拉罕的旨意。換言之,只要敬畏上主,不要過份抬高自己,且要節制,上主必然祝福我們。

結語

透過今天的分享,我們可以知道,行公義固然好,但不要過度行義,這就有點像正義魔人的感覺,這導致自己成為他人的仇視對象,也不要行善太過,失去了自我價值的認同。而犯錯每個人都會,但要及時悔改,而愚昧的思維就要讓我們隨時隨地謙卑,最後,走在上帝的道路,因為上帝介於這兩者之間,又或著上帝就如同起初一般,認定我們本質就是好的一樣,所以我們應當要敬畏他。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