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耶利米書7:1-15

1耶和華的話臨到耶利米說:
2 「你當站在耶和華殿的門口,在那裡宣傳這話說:你們進這些門敬拜耶和華的一切猶大人,當聽耶和華的話。
3 萬軍之耶和華─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:你們改正行動作為,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。
4 你們不要倚靠虛謊的話,說:『這些是耶和華的殿,是耶和華的殿,是耶和華的殿!』
5 「你們若實在改正行動作為,在人和鄰舍中間誠然施行公平,
6 不欺壓寄居的和孤兒寡婦,在這地方不流無辜人的血,也不隨從別神陷害自己,
7 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,就是我古時所賜給你們列祖的地,直到永遠。
8 「看哪,你們倚靠虛謊無益的話。
9 你們偷盜,殺害,姦淫,起假誓,向巴力燒香,並隨從素不認識的別神,
10 且來到這稱為我名下的殿,在我面前敬拜;又說:『我們可以自由了。』你們這樣的舉動是要行那些可憎的事嗎?
11 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你們眼中豈可看為賊窩嗎?我都看見了。這是耶和華說的。
12 你們且往示羅去,就是我先前立為我名的居所,察看我因這百姓以色列的罪惡向那地所行的如何。」
13 耶和華說:「現在因你們行了這一切的事,我也從早起來警戒你們,你們卻不聽從;呼喚你們,你們卻不答應。
14 所以我要向這稱為我名下、你們所倚靠的殿,與我所賜給你們和你們列祖的地施行,照我從前向示羅所行的一樣。
15 我必將你們從我眼前趕出,正如趕出你們的眾弟兄,就是以法蓮的一切後裔。」


undefined

前言:

 

    弟兄姐妹平安,負責任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,特別是為生活負責;健康、工作、人際關係,成為朋友,就有一份責任給予幫助,在箴言二十七章17節提到,一段友情是需要摩合的,才會使之變得很堅固,換句話說,身為朋友更應該有責任去提點朋友(即便當中會有激烈的溝通),再者家庭更重要;但這世代,避重就輕的心態日漸加劇,甚至有怕麻煩的心態,如果沒有麻煩,就會有僥悻的心態,而這樣的心態是種自私,因為只要不輪到我,好像就鬆了一口氣。

 

    在今天的經文中所表現出來的心態,與僥悻是非常相像的,經文背景是在猶大王約雅敬執政的第一年(約主前608年) ,那時候正好也是耶路撒冷敬拜的重大宗教節日之一,耶利米看見以色列人的敬拜情況,他們向聖殿獻祭,卻又同時拜其他的神。這使得神透過耶利米,請他站在聖殿門口開始講道(1-2),這個道也是一種預言,從第六章一直到第八章,使原本是祝福的聖殿,卻成為了一個審判場,而以色列人們也不該再心存僥悻,而今天要要透過「悻。心」來與大家分享。

undefined

  • 有了信心也要悔改 (3-7)

 

首先說到三至四節,在第三節中,上主如此說你們要改正你們的行為,我就讓你們繼續住下去,前半句有命令之意,原文直釋是:「你們(給我) 使你們自己改正。」;後頭接著是上主的悅納,也就是會繼續讓他們居住。而第四節是更強烈的話語,或許這樣讀起來沒有什麼感受,換個例子來說吧,你想減肥卻不做任何的動作,然後信心喊話:「我要瘦!我要瘦!我要瘦!」,這看起來多麼可悲(也有些可笑),為什麼自己騙自已呢?

 

而在五至七節,耶利米更描述了第三節的意思,這裡頭提出了猶大國避免滅亡的條件,也就是要對人公平、不欺壓孩童和婦女、不流無辜人的血,更不要跟從別神來害自己;摩西律法其實很關注人權部份,而且更延伸出妥善照顧的法律;而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律文獻卻只討論這些人的權力,從不對其提出解決方法,這樣或許也可以說一種虛謊。

 

有時候我們雖然有了信心,可是卻從來沒有真正悔改,我們總是就在原地,然而自覺有去教會,就自認為生活會有所改觀,聽道不把道聽進去是空虛的,因為對你來說神的話語就像風一樣沒有用(約伯記15:3),因為你不改正自己;而當我們在討論自己和他人的信仰和生活的時候,有時候就會對其有所批判,就像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律文獻一樣,只是討論,沒有改正,不管是在做服事前預備還是在服事後的檢討,我們有了信心,就趕緊做實施,別認為一次服事成功就存僥倖的心態,更應該為下一次做好預備。

undefined

二、「教會」不是護身符(8-11)

 

    八至十一節是耶利米的指責,指責猶大人民表面雖然是敬虔的,但是離開聖殿卻是背棄了律法,大肆的行惡,而在第九節中,以色列外的宗教也會要求信徒行為合乎道德,但是其動機不單純,例如巴比倫的太陽神沙馬什,祂也有正義的化身,沙馬什就有責任維護正義,為得是要讓世界正常運營,因為如果不這麼做,整個宇宙會失去控制,沙馬什或許就像是一個只在乎利益的商人,為了利益的人什麼都可以做出來,要他為了利益出賣自己也可以;但沙馬什本身公不公正就沒有人就質疑了,因為信徒敬拜的狀況就非常不誠實,一次敬拜兩個神,三心二意的,這樣還可以稱得上是公義嗎?以色列人做了這麼多的壞事,不管是巴力還是沙馬什,這些神也沒發揮他們的功能,然而只有上帝親自來審判他們,再多的巴比倫的神明也是虛謊,再多次的聖殿敬拜,只要不悔改,也不能阻止毀滅到來。

 

    千萬不要認為「有拜就有保護」,這是不負責任的信仰觀念,因為不改正我們的行為,根本就是空談,有些人拜了神只是求心安,或著去求個平安符來保平安,那什麼樣的事情讓你感覺不安,為什麼不正視它呢?你的恐懼可能是你的罪所造成的,有句成語說「為人不做虧心事,夜半不怕鬼敲門」,做多虧心事反而開始疑神疑鬼;回到教會,有按時做禮拜的,可以問自己你覺得做禮拜是一種例行公事嗎?還是你對你自己信仰的負責?教會或許能夠帶給我們安全感及歸屬感,但是若失去了「訓練品格及改變人生」的功能,一切都是虛謊,就跟現在英國的長老教會一樣,成為虛空中的虛空。

undefined

三、勿在罪中存有僥悻(12-15)

 

最後,耶利米拿了「示羅」為借鏡,在撒母耳記上第四章記載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開戰,上主的約櫃到達了他們的營中,但卻被非利士人給奪走了,以色列人失敗了。撒母耳的師父是以利,他負責教育撒母耳有關聖殿的禮儀,但他自己的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卻在神的殿中行淫亂之事(撒上三) ,雖然在撒母耳年幼時上主沒有對他們出手,因為這兩個人牽扯到的人可能涵蓋整個民族,所以上主可能也在等時機才出手;以利的兒子們認為上主不會罰他們,所以心存僥倖,但在一次戰爭,他們也被殺了,而有些人可能認為是上主失敗了,因為約櫃被搶走了,可在上主的眼中,聖殿祂都可以不在意了,區區一個小小的約櫃對祂來說算什麼呢? 以色列人看重「物質」帶來的心安,卻總是無法用心靈誠實來敬拜上主。耶利米的時代,以色列人也開始存有僥倖的心態,只要回到聖殿就可以免於滅亡。但從不正視自己的罪。

 

    當你對別人做錯了事,有些人可能念在是初犯,就會給予原諒,可千萬別存有僥倖的心態,一定要改正自己的過錯;情侶之間會吵架,但是念在維繫感情,有一方會退讓,另一方就會存在僥悻,甚至會得寸進尺;而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,要適時的給於處罰,千萬不要讓孩子存有僥倖心態,在信仰更要如此,如同耶利米書31章31-34節,不是不記得以色列人的罪,而是只要以色列人悔改,就不會提起以色列人的罪,這些罪依然存在,所以趕緊回轉向神,不可存有僥倖。

 

結論

    弟兄姐妹,你們一定會問這與信心有什麼關連呢?不悔改自己的言行舉止,信心再大都是泡沫一觸即破;而若你的信心只是建立在實體上(教會、約櫃、聖殿) ,你很容易就會失敗,最後犯錯就趕緊改正,不要存有僥幸的心態;而在這待降節第二週,也鼓勵大家有一顆與行為相符的信心,而這信心是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中,這才能帶來心安,更期許你我有個改正的意願,並一起在待降節中做上帝喜悅的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