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文:詩篇125
1(上行之詩。)倚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,永不動搖。
2 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,耶和華也照樣圍繞他的百姓,從今時直到永遠。
3 惡人的杖不常落在義人的分上,免得義人伸手作惡。
4 耶和華啊,求你善待那些為善和心裡正直的人。
5 至於那偏行彎曲道路的人,耶和華必使他和作惡的人一同出去受刑。願平安歸於以色列!

 

undefined

   

前言:

    有聽過「弱肉強食,適者生存」嗎?意思是只有強者可以當王,弱者只能等著被吞食,這或許競爭的最高境界,活下來的人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,這個世界要我們去爭鬥,去爭錢財、地位、權利,甚至是名聲,可忘記了原本的善念,再純真可愛的心,都會被世界給扭曲成一頭頭恐怖的猛獸,等著吞吃別人,世界叫我們變成如此,不然被吃的就是我們,這是一種惡勢力的惡性循環,怨怨相報何時了,總有一天還是輪到自己,因為只要離了初心,我們與惡的距離就不遠了。

    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是前幾年公視所制作的影片,這是一個社會制造出來的野獸,而且是被一群不知道自己是野獸的人給養成的;再者,近幾年的清代宮延劇「甄環傳」、「如懿傳」、「延禧攻略」,在後宮宮鬥的背景下,藏了一群女人的無奈和淒涼,她們不過是女人,但被父權社會所給壓制,不但是她們的家人要在宮外鬥,她們也必須在宮裡彼此互鬥,而這樣的情景不是中國發生,西方希臘神話更是有美杜莎變蛇妖的故事,這是因為她被海神給強暴,但雅典娜身為美杜莎的主人,卻把美杜莎變成了蛇妖;聖經更有沙拉和夏甲,拉結和利亞的「宮鬥」,這個不外乎都是父權底下的產物,讓女人如寵物向主人爭寵,再友好的姐妹都會產生嫌隙,為了自身的生存,能夠在社會立足,一個一個耍心計,但誰又願意呢?誰又違心呢?誰與惡的距離越來越近呢?

    今天的經文背景極可能在尼希米時代,當時尼希米本來帶領以色列人回故土建造聖殿,但是古列王後有個王名為亞達薛西一世,這個王不但是暴君,還是一個帶頭反對以色列重建聖殿,在那個時候,聖殿就被下令停止建造,而不義之事在以色列人的社會種下,並且逼迫他們一個一個放棄信仰,轉而崇拜其他的神明,今天透過125詩篇一起來傳講訊息。

undefined

一、離開保護圈

首先,從1-2節來看,是一段看起來極為有信心的鼓勵,因為只要信靠上主,就能像鍚安山一樣,永遠不動搖,因為鍚安山的地位是上主所捍衛的,再從地型看,耶路撒冷城地勢得天獨厚,位於山脊之上,東有汲淪谷,南有欣嫩子谷,與周圍的山隔開,西有泰勒波溫穀與古城隔開。環繞的山比中心高一些,這樣的保護就像是護城河的概念,這個詩人認為的保護,也是鼓勵以色列人要趕快信靠神,不要離開他。

 

這個對於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,是一個好消息,但是情況有所不同,亞達薛西一世的執政,發佈了一個命令,阻止以色列人回去蓋聖殿,且強烈反對尼希米的帶領,甚至有可能把以色列抓回去的可能,以色列人極有可能失去對上帝的信心,有些人就會對尼希米其眾先知丟出問號,「上帝不是說會保護我們嗎?」,當時肯定沒有先知立馬知道答案,甚至先知們也軟弱了,也會開始問上帝怎麼了?為什麼又讓我們遭遇此難呢?

 

雖然我們不知道亞達薛西一世是如何阻止,且這樣的阻止是怎麼去影響以色列人的生活,可能程度上影響到了以色列人的信仰,使得他們軟弱,他們已離開鍚安山這個保護圈很久了,當他們快接近時,卻因為政權因素,又被迫遠離了保護圈。可是如果沒有信靠上帝,鍚安山還算保護圈嗎?這是一個挑戰人信心的經文,因為詩人要求的是如群山一樣的保護牆,像護城河一樣的守護,可對於深處在困境的人,甚至是低層的人,怎麼可能會想像到那裡去,他們甚至不知道誰可以保護他們,這是我們可以思考的一件事,也就是一定也有人需要被保護,但是他們對保護失去了盼望,甚至是自動離開了保護圈,躲到了黑暗裡,只為了能夠得到黑夜的遮蔽,卻要忍受惡魔的騷擾;而我們若是活在上帝的保護圈,可能有時候會忘記圈外還有人需要我們,需要上帝,只是他們不知道,或著想都不敢想的,那我們就走出去吧,走出教會,走出保護圈,到危險裡,入黑暗中去把那些人帶回來。

undefined

二、義人的黑化

 

再者,第三節這個經文應該是詩人最大的期望,希望惡人的杖不要落在義人的地中,也就是希望亞哈薛西一世的政權不要落在以色列人身上,因為詩人不希望以色列人再一次回到過去,回到列王爭鬥的時期,皇室的紛爭使得所羅門王朝一分為二,甚至因為一旁的帝國越來越昌盛,紛紛向其示好,但卻成為了他們的附傭國,不過還不夠,兩個國家接連被滅亡,皇族一個一個失去了保護能力,人民像鳥一樣,被帝國任意宰割;而在這經文中又訴說著以色列人因為亞哈薛西一世的緣故,變得灰心喪志,有些人為了生存,回到了過去的生活,他們放棄了自己的信仰,轉而去信奉別人,甚至是為了生存利益,把自己原本的模樣,變成了扭曲不堪的猛獸。

 

好人也會變壞,這可能每個人都經歷過,因為一個社會若盛行歪理,理所當然一張白色的紙,也會被染黑,若有看過清宮宮延劇的,一定明白這樣的情節,一朵朵的白蓮花,起初是嬌柔可愛,善解人意,卻因為宮裡的生存法則,變得心生算計,疑神疑鬼,立馬成為了黑蓮花,甚至是千面女郎;而現代有沒有這樣的情節呢?有的,社會裡有一種漠視文化,特別是在學校、教育體系,甚至是大眾主流媒體,鄭傑的事件或許是社會的漠視文化造成的,而「我們與惡的距離」靈感就是出於鄭傑事件;再者如果是一群失去聽力的孩子呢?他們本就是弱勢了,裡面卻有更多的無奈和恐懼,前些日子有一部國片上映,名為「無聲」,講述一群失去聽力的孩子,裡面沒有「壞人」,也就是沒有最大的反派,因為最大的反派也是受害者,而讓他們成為這樣的,正是大人,他們對事件的關心度,只是給予了「沒事,孩子們只是在玩」這樣不負責任的話語,讓「玩」成為「失控」,大人們更是以息事平人的態度去蓋過他們的聲音,讓失聰孩子飽受折磨,讓他們立馬變了一個樣子,有人成為了加害者,也有人為了不想失去,反而助長了惡事的發展,好孩子逼不得已成為了壞孩子。

 

義人(好人) 為什麼會黑化?上述的例子就能體會到,是社會的風氣,是國家的政策,宮延劇的父權制度,引發後宮嬪妃的爭鬥,若有人可以爭到皇上的心,孩子就可以受器用,連帶母族會受惠,所以變得好鬥;而學校老師的漠不關心,種下了無可抹滅的傷害;我們可不可以能防止義人黑化?能的!且必須得這麼做,但態度必須得改變,得積極勇敢,得做出一些不一樣,當然我們不能一個人做,而是要許多人的幫助,我們若是有能力幫助人,甚至是有權力改變世界,讓軟弱的人看見我們這些還有話語權的為他們奮鬥,這一定會給他們打下一針強心針,並且使受壓迫的人看見能夠拯救他們的雙手。

undefined

三、與惡要分離

 

最後兩節說到了,詩人希望上帝可以好好善待心裡正直的人,然後已經選擇歪曲路的人就讓他們跟著壞人一起離開吧,不准跟著正直的人交往,詩人應該知道這其中有壓迫,或許有人忍受了,但或許有人被要挾呢?有沒有可能以色列人會因為家庭的緣故而被威脅呢?家中的成員可能陷入宗教的混亂中,讓一個家庭必須要抉擇他們信仰的寄托,從而落入罪的網羅。真的不能救回來了嗎?會不會有人會這樣的問,也就是選擇歪曲路的人,他們是心甘情願?還是情勢所逼?詩人會不會只看到一面呢?或許還有很多地方是詩人不講的呢?在歸回故土,蓋聖殿的時候,中間一定發生很多的事,也會使歸回之路變得漫長且困難;也能比擬出埃及,進迦南地,半個月的時間卻需要四十年的時間,因為要處理的事情可不是只有食衣住行這麼簡單,因為人性,一定會需要好長時間的磨合,與惡要分離,是要跟惡人分離?還是與惡事分離?

 

去年有一個打著宗教名義犯罪的組織,名為「中華白陽四貴靈寶聖道會」,這裡頭的信徒一進去本來是好好的,卻因為不小心犯了錯,就被裡頭的長老、副長老、甚至是執事給打,不管信徒年紀多大或多小,一定打,甚至還因為信徒受不了想離開,還拿他們的家人做要脅,逼不得已繼續做信徒,而且裡頭更有長年受羞辱的,成為了加害者,這樣的情況要如何解決呢?或許社會都會只關心做壞事的人是誰?卻忘了誰使他們做壞事的?網路雖然很方便,但是有時候也是殺人的武器,就像是親自給你一把刀,叫你去自殺,或著叫你成為這樣的人。

 

    與惡要分離,那怎麼完全的分離?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,也可能無形中成為了加害者,看起來只是蠟燭火光的小事,卻因為社會的不重視,政府的不關心,網路的過度宣傳,使得無法忍受的人變成了野獸,從而加害無辜的人,那這經節還能這麼用在被逼迫的人嗎?或許我們可以思考,也或著我們能夠在信仰上做出改變,特別是在教會的教育上,以上帝的話語讓孩子早日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讓他們不是與惡人分離,而是與惡事分離,我們也應該要分辦所謂的「惡」到底是什麼。

 

結論

 

    結論來說,詩人這篇經文雖然是一篇「祈求平安」的詩,但卻要認真去省思,如果真的要與惡分離,那我們處在的環境中,我們真的與惡分離了嗎?還是依然在當中,甚至我們不會覺得我們做的是惡事?

    我們不該只是把自己關在舒適圈,而是要走出去,帶著一根根的蠟燭衝到黑暗去,讓邪惡的遠離備受折磨的人,使他們在變成野獸前,救他們脫離險境,也要教導他們如何以正確,且積極的人生觀去看待這世界,這樣在上帝面前才能坦然無懼的,且是擁有平安,有足夠的信心去對抗惡勢力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