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世紀二十二章11-14節

11 耶和華的使者從天上呼叫他說:「亞伯拉罕!亞伯拉罕!」他說:「我在這裡。」12 天使說:「你不可在這童子身上下手,一點不可害他。現在我知道你是敬畏神的了,因為你沒有將你的兒子,就是你獨生的兒子,留下不給我。」 13 亞伯拉罕舉目觀看,不料,有一隻公羊,兩角扣在稠密的小樹中。亞伯拉罕就取了那隻公羊來,獻為燔祭,代替他的兒子。 14 亞伯拉罕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[a],直到今日人還說:「在耶和華的山上必有預備。」
 

undefined


前言:

   

    弟兄姐妹平安,前幾年泰國有出一部教育導向的影集,其內容加上了科幻元素,在背景上有泰國最嚴厲的教育制度,也就是把學生分成等級,從一班是最好的,到八班是最不好的,甚至是放牛班,但有一個班級是特別被泰國政府秘密立案的,這個班級的名叫「特長班」,也就是有超能力才可以加入到「特長班」,這些學生起初是可以任意使用他們的能力,比方說有個碰到別人東西的女生,她就會偷看到物品的主人的回憶,但能力使用過多就會有高血壓,嚴重會導致心臟停止,諸如此之類,這些超能生實際上是資優生翻版,可他們沒有辦法活出自己,只能任由學校,甚至是自己的父母給擺佈,而學生無法反博,他們的聲音被家人的情感給勒索,他們的意見被學校給抹去了,「我是為你好!」「我賺了這麼多錢都是為了你!你必須要好好的表現!」,但是孩子們的聲音呢?

 

    今天的經文,是大家很熟悉的經文,也就是亞伯拉罕把以撒獻給神,通常被認為是信心的考驗,這也是最感動的一段經文,那問題就出現了,有沒有人問過「以撒願不願意呢?」,對這個疑問如果有興趣的話,不妨看看以撒在二十二章有沒有說話,只有第七節,出現了以撒的聲音,以撒問爸爸刀子跟柴火都有了,那要獻祭的動物在哪呢?父親欺騙了他,最後也捆綁了以撒,我自己在看經文時,就問難道以撒沒有試著掙脫嗎?以撒是否有逃跑過?然後甚至是被抓回來當成動物(公羊)繼續完成獻祭呢?而以撒的聲音會不會已經被亞伯拉罕弒去了?今天的分享以三點來分享,到底這消失的以撒聲音,要對我們說些什麼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undefined         

  • 獻祭事件-祭壇上的呼救

在第二十二章中,神要測試亞伯拉罕,把以撒獻給他,然後帶著以撒前進摩利亞山去,以撒背起了柴火,這裡很可能會推翻普遍被認知的年紀,也就是以撒背柴火,應該是個強壯的小伙子,可能有十七、十八,甚至有學者提出以撒已經三十幾歲了,所以需要被捆綁,若還是小朋友的話,應該不需要,在這裡一定會有爭扎,場面會使以撒充滿恐懼,而且非常心碎,因為他的父親要殺他,只因為神要亞伯拉罕把以撒獻給祂,這也可能會使以撒開始仇視亞伯拉罕的神,但第十一節卻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,這個是上帝派來的使者,一般認為是上帝派來的使者,那有沒有可能是以撒的呼救喚醒了亞伯拉罕的良知呢?或是這一句根本就是以撒自己對上帝的呼救。

而這個獻祭事件,有可能出於一種獻祭文化,也就是把孩子獻給他們的神明,除此之外,殺子不是只有獻給神明,在各國的神話中,甚至民間傳說中,都有殺子文化產生,甚至還有殺父傳說,希臘神祇出現父吞子的故事(克羅諾斯吞食宙斯)、中國的二十四孝中的「殺子奉母」,這些都是把孩子當作動物,輕易的抹去他們的生命,前者是權力鬥爭,後者是生活困苦導致的變態思維,孩子的聲音去哪裡了?西方還能反擊回去(宙斯切開克羅諾斯的肚子),但東方卻無法擺脫這樣的壓制。

這裡就可以想到,東方的教育與西方的教育有差別,西方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方向,東方傾向孩子能夠按照即定的規則走,雖然孝順父母聖經都在說,但是如果成為父母的附屬品,也就是沒有了自己的思想,使父母成為你一生的主導者,從某種意義上,那個原來的你已經被殺了,只是一個機器人而已,在這裡有些父母,或著老師,總是以「我是為你好」的方式,去強灌一些孩子負擔不了的資訊,甚至要按照他們的步調走,如同父母親自把孩子送上獻祭台上,獻給誰,獻給父母認為最好的事物上,比方孩子的學業、孩子未來想做什麼,父母都有可能像亞伯拉罕一樣,做認為「神」吩咐的事,這是亞伯拉罕自己對神的解譯,甚至是古老傳統的解讀,而以撒站在一個孩子的角度看,他必須要向爸爸的傳統挑戰,如同孩子們向父母說出自己的聲音。

 undefined

(希臘神話 克羅諾斯吞吃宙斯)

undefined
(二十四孝  郭巨埋兒奉母 )

  • 上帝、神-兩個傳統的衝擊

再者,這四節經文中的第十一節,上帝這字,在原文中有四個子音形成,是呼叫亞伯拉罕時突然出現的,但是同時神這字elohim在第十節出現,又在第十二節出現,就像一個夾子一樣,把「上帝」這字給夾住了,這個在編輯上出了什麼問題呢?一個著名的學者Yoreh說到,這很有可能有兩個不同的版本被編輯在一起,而「上帝」這字,很有可能是最早的版本,也就是以撒的上帝,但是卻被亞伯拉罕的神給蓋住了,這兩個不一樣的名字都是在說同一位,只是兩個名字擁有不同的傳統在裡面。

亞伯拉罕最初是多神教出來的,或許他至始至終都認為這個一直帶領他走出吾耳的神,只是眾神之中的其中一位神而已,他依然還保有過去的傳統包括獻子為祭,可當他在獻以撒為祭時,以撒已經可以強壯到使父親住手,但卻「自願」順服,在神預備的公羊中,公羊也有強壯的人的意思,我們可以驚恐的發現,而且是相當震驚,以撒還是被殺了,而且是強迫當成動物給殺了,或許有人幫助了亞伯拉罕行凶,但這都只是另一種詮釋方式,可兩個傳統的衝擊,有一個傳統被消音了,也就是以撒的傳統被消音了。

這裡思考到了弱勢族群,如果學生與老師,老師在學術一定是強過學生,相較學生是跟著老師的腳步走下去的,可在一種互相比較的世界中,學生也可能成為了老師的工具,甚至老師也成為了整個教育體系下的犧牲品,前言提到的泰國片,學生們起來反抗的其實就是教育部,不是老師,更不是校長,而是背後設計他們的教育部,就像是把孩子、老師當成動物一樣,關在羅馬競賽廣場,誰能獲得勝利?或著是漁翁得利?因為他們搞不好信仰「優生學」,也就是只有最好的可以留到最後,只有最完美的可以被揀選,弱勢完全被消音,以撒或許代表著弱勢,亞伯拉罕這個多國之父成為了恐怖的父權主義,不僅主宰了婦女,更控制了孩子;在這個時代我們還是有可能處在這種弱肉強食的遊戲中,並且持續對這樣的傳統發生碰撞。

undefined

三、消失的以撒-還給他聲音

    最後,以撒消失了,或許從頭到尾他都沒有從祭壇上下來,這裡更沒有提到以撒與亞伯拉罕回家的畫面,反到是亞伯拉罕一個人走向了別示巴,以撒去哪裡了?再一次看看聖經吧,有人會說以撒後面不是有娶妻嗎?yoreh說到,這個以撒已經不是那個以撒了,而是另有其人,那為什麼要這麼做呢?有人提出亞伯拉罕有一個非常大的錯誤是不信任神,從他與撒拉的關係看待,他完全都不覺得撒拉不生育不是他的錯,甚至因為保命,把撒拉讓給亞比米勤(21章),而且極有可能已經有關係並且懷孕了,再者更大的錯誤,在於亞伯拉罕在對上帝賜給他孩子這件事感到懷疑,從而引發一連串的故事,而犧牲品竟然是以撒。

    以撒的聲音在亞伯拉罕的錯誤下被消去,父債子還天經地義,這是古人的想法,以撒的聲音或許撒拉聽得到,所以在之後二十三章,撒拉也離開了,這實在太巧了,如果以撒真的被殺死,那撒拉也一定會尋死,因為那是她好不容易得來的孩子,亞伯拉罕怎麼可以這麼做呢?只是為了要彌補他不信任神的錯誤,或許神真的沒有要他這麼做,只是他在意識到以撒的出生是個錯誤時,他選擇一種最古老的方法來平息神的處罰,以撒的原意是「笑」,其原意更有嘲笑,或許編輯者這麼做,從頭到尾是在神恥笑亞伯拉罕,因為他的軟弱,他的不信任,讓妻子成為罪人,也讓孩子成為代罪的公羊。

    以撒的聲音回來了,就是一個無辜者的聲音,他和撒拉一樣都是被亞伯拉罕所主導的人,我們對於不同的人事物,我們總是以自己的觀點去強壓他們,因為我們可能比這些有能力,但更有能力的,就應該更有智慧的去對待弱勢的人,試著把他們的聲音還回去,讓他們的聲音不要像以撒的聲音被抹去了。

結論

    結論來說,這是一個新的解經方式,雖然有可能會有信徒會無法接受,亞伯拉罕的形象已經破滅了吧?但是人都是有弱點的,聖經的人物,除了上帝以外,都有好的一面更有不為人知的一面,以撒的故事或許也有人懷疑了,因為有好多面向與亞伯拉罕的故事很像,比方說以撒也遇到跟爸爸一樣的情境,就是自己的妻子讓給別人的事;但真實的故事是什麼,這就要慢慢研究了。

    但是從今天的分享來說,以撒可以代表著年輕一代,更代表著強權底下的弱勢者,甚至是被消音的,如同在父母控制下想掙脫的兒女;在教育體系下想突破的學生(其中也有老師);更要擴展到社會中有些非主流的思維想逃出主流的思維,這些應該都可以被稱為「以撒的聲音」,雖然以撒是失敗的聲音,但是卻依然亮眼過,而此刻身為基督徒的我們,我們的思維有時候會與主流社會抗衡,我們就像是以撒一樣,隨時會被主流社會給抓住,甚至獻給這個世界,但是我們依然要放膽,推開社會的刀子(人的言語與世界的眼光),掙開世俗的繩子(社會價值觀),逃出這虛假的祭壇(名利、錢財、情慾)。

  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參考文獻:
https://www.thetorah.com/article/the-sacrifice-of-isaac-in-context-recovering-a-lost-ending-of-the-akedah

https://www.thedailybeast.com/was-abraham-a-murderer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