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1你們不要論斷人,免得你們被論斷。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,也必怎樣被論斷;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,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。3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,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?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,怎能對你弟兄說: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?5你這假冒為善的人!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,然後才能看得清楚,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。6不要把聖物給狗,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,恐怕他踐踏了珍珠,轉過來咬你們。馬太福音7:1-6節

 

前言

弟兄姐妹,平安

        欣賞完了主日學小朋友可愛又有趣的舞蹈後,有些人一定會想了解這首歌的意思,或是為什麼傳道要放一首韓國的流行曲給小朋友當獻舞呢?首先我來簡單的介紹。這首歌是由韓國新推出的女團,叫做「紫色吻」所唱的一首歌,名為「Cast pearl before swine」,歌詞大意道出一個受傷的戀人,警惕自己不要再把真心給不值得的人了,也告訴自己一定會有人欣賞自己。而這個歌名是一個彥語,也是出自於馬太福音第七章第六節:「不要把聖物給狗,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,恐怕他踐踏了珍珠,轉過來咬你們。」。

undefined

        而這個經文背景,是耶穌在曠野時教導人,也是登山寶訓的其中一條,耶穌之所以會這麼說,是因為有些人會運用摩西五經來教訓人,但是卻從沒有審視過自己,特別是當時候的文士和法利賽人,然而不會只是針對這兩種人,耶穌同時也是警惕門徒,勿以只評論他人,更要去審視自己。接下來要以「鑑賞家」來作為主題,「鑑賞」意為辦識藝術品的價值,給予有建設性的評價,而我們身為上主的創作,就應該以「鑑賞」的角度,去看待他人。

undefined

經得起自己的評語

首先,從第一節至第二節裡談,你們不要論斷人,因為你們也會被論斷,而下面以一種中東文化中市場買賣的情況,也就是當他們去到市場買東西時,特別是買食物時,需要用到量器,小量器只能裝少量的食物,大量器就能裝更多的食物。耶穌以這樣的方式去提出一個「回報式審判」,也就是你給出什麼樣的話語或行為,也必會得到相同的回應。這句話最初是針對文士和經學教師,當他們給人一種表理不一的態度,同樣的他們獲得的也是上帝的漫不關心。

回到我們自己,常常會有人以此句來奉勸弟兄姐妹,不要論斷別人,不要去分辯他人的好與壞,這個只會讓人變得更墮落,甚至會無法分辦他人對自己有沒有威脅,我們常會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,但是若不去分辦,可愛的人也會有令人不寒而慄的一面。就像最近,老師就看過一則韓國新聞,高中生是如何叫嗦國中生去殺死一個才六歲的小朋友。這樣的新聞其實還有很多,但回到經文中,不要論斷人,不是真的不要去判斷好與壞了,而是當你在看到別人時,你所說過的話,同樣的也要成為評量你的話語。沒有自省能力的人,通常都會不分青紅皂白的論斷人,甚至是以自己看見的來論斷他人,不去分辦他人的前因後果。而一個真正能夠分辦事非的人,必須先經得起自己所說的話,讓說給別人的建議,也成為自己成長的動力。

undefined

打碎自已設的框架

在3-5節中,耶穌透過眼科中常用的針療法,來作為比喻,當時不管是在東方還是西方,眼科手術就已經非常的複雜,最常見的就是白內障手術,通常會需一根軟針,但具體就自己研究了,而耶穌將這種治療方式誇大,甚至將針療法的危險運用在人與人之間的偏見,倘若那些想要取針的人,沒有仔細看好,就會造成危險。這是因為那些取針的人本身視力就不好,好像有比針更大的樑木在那裡。回到耶穌傳講的對象,或許已擴展到自己的門徒與跟隨他的人。

 

當我們看見弟兄姐妹犯錯時,我們是專注在錯誤,還是弟兄姐妹有悔改的空間?有時候我們認為有些人過去就是這樣,言行舉止不好,講話大聲,整天在家裡鬼混等等,我們為他們設了一個框架,同樣的我們也想把他們框在錯誤裡面,認定他就是一無事處。也同樣對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設下了框架。耶穌的比喻亦是一種故步自封,劃地自限的情況。打破自己對他人的刻版印象,或許一開始我們一定會先為他人貼上標誌,甚至為他們做好多不同的分類框架,將他們塞在裡面。但當我們願意理解,就像是眼科醫生小心的去查看病人的眼睛,相信你我的針和樑木就會掉下來,也打碎了莫需有的框架。

undefined

找到能欣賞你的人

最後,在1-5節中延伸出一個不同於論斷的見解,也就是不要把聖物給狗,也不要把珍珠給豬。狗和豬在猶太人文化中是可憎的,因為他們會吃骯髒的東西,亦會吃死掉的東西,但這只是猶太人的文化,我們不需要照單全收哦。而耶穌透過他們的文化來告訴他們一件事,也就是不要把最珍貴的東西,如豬和狗的人,在此對不是比喻外邦人,而是聽不懂福音的人,簡單來說就是不識貨,如果門徒一直對他們說,不但不會有結果,反而會帶來傷身之禍,這個不是在攻擊聽不懂福音的人,而是在警告傳福音的門徒,或是講述律法的文士和經學教師,老師猜想,文士和經學教師一定是在傳講律法時,遇到了一些聽不懂的人,也許有的人會以律法來攻擊人,只因為「教不會、或聽不懂」。而評斷人的眼光就從這裡被連接。

回到我們自己,這一句經文,可以用在好多的地方,從鑑賞美術品的角度,一個畫家一生中能夠遇到識貨的人不多,多半是在死之後才會聲名大躁。而回到人與人之間,當一個人需要找人說說話時,突然有人就出現,自己就開始打開話匣子,但卻從不分辦他是否是真心的,當利益橫生時,或是他厭煩你後,你就會像被豬丟掉的珍珠,狠狠的被丟棄。你會不甘心,但耶穌要我們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,也不要惹怒他們,因為聽不懂福音,或是不願意聆聽的人,就不用繼續跟他說下去,且要在遠處為他禱告。雖然在我們生活中,常常會錯付真心,像近年來很紅的如意傳,女主角錯付了真心,造成了自己的婚姻失敗,可這是不可改變的劇情,但如果我是作者,我會讓女主角直接罷氣的離開皇宮,雖然現實不能,在小說是可以的。所以說這一句不單單是在傳福音及傳講律法時,遇到不願意明白的人,就不要與他一般見識,而在生活中,亦可以拿來警示自己,當有人不願意明白你的心意,那就對他說 後會無期吧。

結語

        總而言之,這一段經文放在互恩互惠以及清楚分辦的道理中,不僅僅是告訴我們,上主的福音以一種平民化的方式,接近我們,他即不學術更不虛幻,而是切實的人生經驗。當我們想要分享福音或分享自己的生命經驗時,還是要找對人,不是什麼人都願意聽我們說,但這不代表我們不要愛他們,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,是獨特的,我們不可以用自己的格局,自己的角度去為別人開設一個框架,而當我們以自己的角度去評論他人時,也必須要用這些角度來重新評量自己,讓自己不要成為一個批評者,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欣賞上帝創作的鑑賞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