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經文:利未記19:9-18

 9 「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,不可割盡田角,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。
10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,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;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。我是耶和華你─們的 神。
11 「你們不可偷盜,不可欺騙,也不可彼此說謊。
12 不可指著我的名起假誓,褻瀆你 神的名。我是耶和華。
13 「不可欺壓你的鄰舍,也不可搶奪他的物。雇工人的工價,不可在你那裡過夜,留到早晨。
14 不可咒罵聾子,也不可將絆腳石放在瞎子面前,只要敬畏你的 神。我是耶和華。
15 「你們施行審判,不可行不義;不可偏護窮人,也不可重看有勢力的人,只要按著公義審判你的鄰舍。
16 不可在民中往來搬弄是非,也不可與鄰舍為敵,置之於死(原文是流他的血)。我是耶和華。
17 「不可心裡恨你的弟兄;總要指摘你的鄰舍,免得因他擔罪。
18 不可報仇,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,卻要愛人如己。我是耶和華。

undefined

前言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「己飢己溺」這句成語出自於《孟子·離婁下》的「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飢者,由己飢之也;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」,翻成白話為「若是別人挨餓、落水就像自己挨餓、落水一樣」。形容在位者關心人民疾苦。也比喻對別人的痛苦深表同情,並將解除別人的痛苦為己任。這與愛人如己有異曲同工之妙,而「愛人如己」是近代所創的成語,來源是在翻譯中文合本聖經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在馬可福音12 章31節中的愛人如己,就是你怎麼對自己,相對的也要怎麼對人;說愛人如己簡單,做到愛人如己卻難,無法完全做到就算了,還成為他人的阻礙,甚至是變成他人的痛苦和惡夢;而今天的經文就是新約「愛人如己」的來源,經文背景在曠野,雖同是天涯淪落人,也就是以色列人都是從埃及逃出來的,長時間卻因為糧食和住處空間(創13)會引起糾紛,生活在曠野,要制定規則,制定規則的是摩西,更分出管理權給千夫長、百夫長、十夫長(出18:27),用來負責管理糾紛,在當中會有人處於弱勢,也會有人處於優勢,所以上主透過摩西開始訂定保護弱勢的條例,這是出於關心人的處境,其中表達了上主對以色列人的關愛,而祂也要我們這麼行;此刻我們以「礙?愛!」來分享今天的訊息。

undefined

 

一、        礙於自私;愛是給予 (9-10)

 

        從9-10節中,可以引出「豐饒祭儀」,這是近東民族在物產豐收時會留下一部份給土地神明,用來感謝大地的產出,而以色列人的律法卻將其變成了照顧弱勢的方法,雖然古代近東法典沒有明文規定,但卻有這樣的習慣,也就是會留一點農產為了可以照顧窮人;一個看重生命的社會,應該能體現上主對窮苦人的關懷。而申命記更敘述了借款給弟兄不可收取利息,(二十三19),更不可拿靠以維生的磨石作抵押(二十四6),這些條例都是此經文精神的延伸;路得記的第二章更是精華展現,這些都能表達出人人在上主面前平等,信徒彼此間應充分彰顯弟兄之愛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回到此刻,特別是聖誕節將至,每到這時是教會最忙的時候,但忙是忙著為上主服事,為著迎接基督的降生;迎接耶穌沒錯,怎麼慶祝就需要好好的思量,究竟聖誕節真正意義為何?是出去唱歌喝酒喝到醉生夢死?還是像突然暴富,並為自己增添了身外之物?還是把家裡或教會裝飾的光鮮亮麗,請記住耶穌誕生的地方沒有這麼豪華奢侈;耶穌的降生是來解救身處患難之人;此經文上所表達的精神,耶穌是榜樣;我們敬拜上主,可卻有時忘了學習耶穌的榜樣,認為沒有時間去愛和關心,自己都自身難保!上主沒有強迫我們要對窮人多好,而是起碼給他們生存的權利,並盡自己所能及的心力,這樣就可以了,經文或許也是要喚醒人的憐憫之心,讓這世界不會因為階級而失了溫度。並且不讓自私阻礙了人與人的關愛與神的愛。

undefined

二、        礙有謊言;愛裡誠實(11-14)

 

        11節是出於十誠(出20:2-17)第八條的「不可偷盜」,偷盜、欺騙、說謊,說起來不是同一回事,但是欺騙和說謊就相當於偷了別人的信任,並不重視誠信;而且在撒謊時是為了想掩蓋錯誤,或是想使人沒有疑心,在12節就搬出上主的名號,這是上主所不喜悅的,怎麼會替說謊的人背黑鍋了呢?一個謊會需要另一個謊來蓋過,但是起初為何要說謊,就是因為對人或對神有了過犯,就這樣謊言像滾雪球一樣,越滾越大,最終會走向毀滅,而愛就會蕩然無存,只剩空洞;再者13-14節中,欺壓及剝削弱者等於搶掠,一個老闆沒有給員工應有的工資,等同於對自己的員工說謊,因為他們在欺騙,也是在搶掠;而14節提到的殘疾人士也是如此,因為不同等待遇,瞬間被偷去了人的尊嚴,這叫他們還能夠愛自已嗎?或是永遠活在不誠實充滿謊言的世界?

 

        我們生活中可能充斥著謊言,有些看起來無傷大雅,可有時候會因為無傷大雅而變本加厲,但我們常會說為了對方好(真的嗎?),有些事情不能說的很明白,或著不要說出來;有一部今年十月中出的國產電影(取材自台南某間聾啞學校),名為無聲,剛開始以為是校園青春偶像劇,卻在公車上發生了一件性侵事件,之後才知道這件事已思空見慣,受害者是聾啞人,震驚的是加害者也是聾啞人,使人憤怒卻無可奈何,學校的做法更讓人想丟書,就是息事平人,最讓人心寒的一句話是「他們只是在玩而已」,這是隨口說說,卻也成了謊言,因為輕忽,不誠實的面對狀況,讓事情越演越裂;如同童話是美好的,但背景是殘酷的,或許長大後自己會省思童話故事的背後,謊言是糖衣,但吃多了會蛀牙,到時一發不可收捨,就像是拔牙齒一樣痛苦(AYA)。

undefined

 

三、        礙的偏心;愛要公平(15-16)

 

        13-14節說到要顧恤貧窮和軟弱,不可欺負他們,但也不能偏護誰或偏重誰,上主要祂的百姓對於富貴和貧賤的人凡事公義。所以15節是叫長老、祭司,或官長在斷案的時候,不可因人情事故壞了原則,更不能為了利益丟了規矩;再者16節呼應著十誠中的第九條「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」,神的律法叫人要做真見證,「見證」等同法庭上的證人,目的是要協助破案,但這裡卻失去了公平性,讓證人失去了公義(可能被收買了),猶太人詮釋更是將16節分成兩種方式詮釋,首先是不可把無辜者因你的假見證置於死地,其次是不可知道真情,卻不肯作見證,使人死的冤枉。

 

        好吃的東西在熱賣時,一定不會想錯過,可是一定要排隊不是嗎?上個月我有一個經歷,在一個週日剛好有個團體在我之前的大學辦園遊會,當時最熱銷的是烤五花肉,身為愛吃肉的我,當然不可錯過,但有個穿西裝的中年男子略過隊伍到店員面前,說「這位店員是我的學生。先給我來一份吧。」,當下店員不知怎麼的,是礙於分數在他手上嗎?還是也慌了,把一包五花肉給了他;這樣的情況雖然是小事,但排了好長的人做何感想,會不會說是這店員偏心呢?而錯就全都在了店員身上;有人會利用這弱點就開始欺負人,讓人成為了不公平的栽決者,這對他們來說更不公平,經文雖說到人要有明辦的能力,但是操縱利害關係的人,並使人變得不公平且偏心,這更為髮指。

undefined

四、        彼此相礙;愛人如己(17-18)

 

        17節續16節,受害的雖受了委屈,卻不可報仇,因為加害者無論怎樣惡待,終是不可存怨恨的心,倒要給他悔罪的機會,並且要使他能夠明白自己的錯,因為以色列人只有一位神,藉著神為中心而聯合,絕不可以去恨人,因為恨就等於殺人(太5:21-22),再者,18節可提到不要報仇,這是因為賞罰出於神,這人若不悔改,還是繼續傷害你或傷害他人,切忌不要報仇,因為他的罪你也一起擔;「愛人如己」是舊約中最特出且高超的一條律法,耶穌基督引此為人倫關係的總綱。愛的對象不僅為本族,也包括外族。因此會要求於有為人著想的理念;不可恨人,而伸冤的權在上主手中,祂會報應。

        對於上述的觀念有沒有很震驚呢?或許知道卻始終做不到,一個傷害自己的人,怎麼可以輕易原諒呢?在關係上付出這麼多的一方,卻因為另一方的問題,導致痛苦,從而引發更多的問題,接著開始恨對方,因愛已不在了,離開的人不會體會留下的人的痛苦,那多愛自己一點吧,為何不讓自己活的快樂一些呢?別做一個礙著別人的人,即便他傷害了你,但你其實還可以再把這份愛給更需要你的人,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,不值得的人就祝福他吧。

 

結語

 

        弟兄姐妹,這週是待降節第四迥,主題是神的愛,我們心中也有愛,而這份愛使能有目標且更有力量向前,此刻在這節期中,更應該要學習分享不是自私的過自己想過的聖誕節;再者更要尋找真正聖誕節的意義,不要活在過節的氣氛裡,那只是虛謊而已;說到了分享,更應該要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個人,耶穌本就是要帶來和平的公義,最後讓愛成為面對你仇敵的亮光吧,以德報怨會是你最佳的選擇。

 

   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