蝗蟲-團結力量大

箴言3027 蝗蟲沒有君王, 卻能成群列隊出發。

前言

        香港有一部電影叫「十兄弟」,講述有一對補魚的夫妻生下了十個不同個性的兄弟姐妹(只有一個女兒),而這十兄弟每一個都有很特別的才能。老大跟二哥分別可以看很遠的地方及聽到很遠的聲音;老三力量很大,老四手長且皮膚刀槍不入,老五可以飛,老六有鐵頭功,老七腳很長,可以一腳跨過好幾條街,老八可以鑽地,老九嘴巴大可吹強風,老十,唯一的女生,絕召是愛哭,但眼淚可以治病。但是這十個兄弟因為各有各的才能彼此無法真心協調,而爸爸在緊要關頭,苦口婆心的告訴十兄弟「一根筷子,是可以折斷的。倘若是十根筷子放在一起時,需要花很多力氣才能折斷。」。這也就意味著團結力量大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今天的經文在箴言3027 節,是上週講道經文的下一節。箴言30章與前面的作者不同,乃是一個阿拉伯人亞古珥,而這一篇也是在對亞古珥的學生以鐵和烏甲講授,有點像是一篇智慧集,所以可能30章的經文有的根本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。而今天的經文可以擴大到24-28,講的是當時的人看不起的小動物,包含了上週所談的沙番、螞蟻、守宮、以及今天要談的蝗蟲。然而除了看不起,甚至還有點厭惡,蝗蟲就是中東地區最讓人聞風喪膽的昆蟲之一,因為牠能夠帶來農業巨大的傷害,甚至是人的生活。但作者卻敬佩這隻小動物,不是敬佩牠帶來的破壞,而是牠們的行動力和凝聚力,而在牠還沒成為破壞者的同時,也是有「孤獨」的時候。而今天我們就以「蝗蟲」來去思考一個群體中的信仰。

  • 獨特的個體-認識自己的獨特

經文裡的蝗蟲,應該是沙漠蝗蟲,主要是分佈在非洲、西亞及部份南亞地區。出埃及記中的蝗災應該就是這一位,蝗蟲本身有分為「散居型態」和「聚居型」,而經文寫的應該就是「聚居型」,然而在還沒發生蝗災的時,蝗蟲幾乎都是一個小群體生活,而且只在夜間出沒,以此來避開同類。也許這是箴言作者沒有發現到的點,也可以發現上帝在還沒使用蝗蟲當「軍隊」時,蝗蟲通常都比較「孤獨」一點。

        在還沒進入到群體生活的時候,我們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,每一個人的個性、喜好都會有所不同,甚至在雙胞胎或多胞胎中,也會有所差異。而在教會中,每一個弟兄姐妹都具有個人主觀的意見,或近似客觀的意見,因為我們知道除了神,沒有人可以完全的客觀。當然有自己個人的想法是一件好事,這樣在做事工和服事時,能夠多方面的學習,甚至也能在與他人相處時,更認識自己,並且能夠去接納上帝所創造的自己。

  • 本身的改變-進入到群體的改變

蝗蟲之所以被作者拿出來講是不需要君王,方能結隊出發。而這牽扯到蝗蟲的生活形態,在上一節我們談到蝗蟲有分成兩種生活型態,而這兩種生活型態讓蝗蟲有不一樣的面貌。牧草綠色的蝗蟲屬於散居性的,只吃草;但是蝗蟲一旦數量爆增,糧食就會匱乏,而蝗蟲因為數量多,樣貌改變成黃楬色,甚至帶點黑色,他們就開始朝著同一個方向,也就是有糧食的地方飛去。作者也許就是看到這一面的蝗蟲,將其比喻成團隊合作就會有力量,並且是尋找同一個目標。而在這裡,我們可以看到蝗蟲加入了一個社會型態,並且改變自己的生活目標,甚至是將自己的獨特壓到最低。

 

蝗蟲的改變,我們可將其成為一種身份的改變。有一篇文章,曾經將蝗蟲的改變被比喻為「都市的孩子」和「偏鄉的孩子」。但兩者各有好壞,常常聽我姐說,偏鄉的孩子成績不好,很難跟都市的孩子去拼,但同時都市的孩子雖然資源多,可卻因為要獲得資源,反而會因為過度競爭,讓孩子的價值觀變得很扭曲。這在蝗蟲本身的習性就可以明白,因為蝗蟲能夠像聖經一樣所說的,可以結隊出發。其中原因不寒而慄,當一隻蝗蟲往不同方向走時,牠會成為其他蝗蟲捕獵的對象,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蝗蟲沒有君王,卻能共同有一個方向。當然這是比較負面的想法,蝗蟲能夠從小群體到大軍隊,在於他們改變了自身的面貌,為了就是要加入覓食的行列。如同我們加入教會,不是因為我們想要表現自己,或是認識朋友而已,而是一同來親近神,若不是親近神是為了自我,極有可能會被神所放棄,下場與被吃的蝗蟲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  • 協調成群體-團結力量大

前兩節已經將蝗蟲的生活形態解釋的非常的清楚,而這裡就要談到經文一開始說講的,這個蝗蟲是沒有君王的,但是他們將可以像軍隊一樣,成隊出發。這樣的情況就在於蝗蟲變成群居型態,然而比較現實的是,若一隻蝗蟲不願意跟從蝗蟲的群居時,是很容易被其他蝗蟲給吞食的。這裡就談到了蝗蟲改變自己樣貌的初衷,乃是要讓自己能夠更順服在群體裡,而在形成的一個大社群時,不會只有一個種類的蝗蟲,而是在形成時或在行進的同時,不同種類的蝗蟲也會加入到這個覓食團體裡,從而讓這個群體變得非常巨大 最大可以到好幾萬噸的數量,甚至連綿數萬公里。由此可見,這麼小的蝗蟲,卻有強大的殺傷力,因為只要一平方公里的蝗蟲,就可以吃光35000人份的食物,著實恐怖。雖然有點可怕,但蝗蟲彼此協調的能力非常的強大,能夠在短時間就可以將數百個小社群變成一個扇大的軍隊,這都是神在這個小小的蝗蟲中放下的獨特智慧。

 

在牧師講完「沙番」這個動物時,有些弟兄姐妹就非常認真的去尋找「沙番」這個動物。有的翻成石獾,有的翻成蹄兔,甚至中文本身就是石獾,還從這個字眼翻成了「kbabuy豬」(太魯閣語)。而在不同的想法中,想必都是願意親近神的話語的人,當然在當中,彼此的協調卻是不能短缺的,當每一個人說出自己的想法時,不能只將自己的想法做為一個標準,而是要以他人的想法在做一個衡量。雖然「沙番」這個動物有很多的說法,但這都是人去給他的名字,但若我們能從這裡找到神給予的啟示,名字其實就不太重要了,這或許是作者想說的,雖然蝗蟲在一開始有獨特的個性,生性害羞,但是卻能夠為了同一個目標,而改變自己。相對我們的每一個人在信仰中,也會有自己的理解,我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想法比較好 就會去攻擊他人,或看不起。但是最重要的信仰乃是愛神愛人,我們的目標更應是這個,不是嗎?

結語

        所以,在今天的經文中,我們可以明白作者的用意,將蝗蟲這個不起眼的生物變為一個團結就是力量的表現。雖然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,有自己個人的想法和生活方式,但在加入群體我們卻希望自己可以走進一個團體,就像在教會一樣,我們也想要融入到團契裡,但也是會有衝突的部份,這個時候就是要放下自我,或是將自己壓到最低,不讓人覺得自己難靠近。不管是在教會服事及生活中的團隊工作,都是需要學習的。而最重要的是在於團體的信仰,也就是當我們每一個人對信仰的認知不同時,彼此認識,以愛來去拉近關係,相信這才是神要我們做的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