路加福音1416-24

16 耶穌對他說:「有一人擺設大筵席,請了許多客。 17 到了坐席的時候,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:『請來吧!樣樣都齊備了。』 18 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。頭一個說:『我買了一塊地,必須去看看。請你准我辭了。』 19 又有一個說:『我買了五對牛,要去試一試。請你准我辭了。』 20 又有一個說:『我才娶了妻,所以不能去。』 21 那僕人回來,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。家主就動怒,對僕人說:『快出去,到城裡大街小巷,領那貧窮的、殘廢的、瞎眼的、瘸腿的來。』22 僕人說:『主啊,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,還有空座。』 23 主人對僕人說:『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裡,勉強人進來,坐滿我的屋子。 24 我告訴你們,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。』」


前言

        1031日是馬丁路得宗教改革日,在歷史的長河中,馬丁路得在十六世紀初發動了德意志宗教改革,最終是全歐洲的宗教改革促成基督新教的興起。他強烈質疑聖座關於藉金錢換取上帝赦罪(即贖罪券)的教導。並在1517年的某一天,於威登堡諸聖堂門前貼出了《關於贖罪券效能的辯論》(即《九十五條論綱》),提出討論教會腐敗問題。路德指出,救恩是上帝的恩典,是祂白白給予人類的禮物。不僅僅是深深改變了歐洲人的信仰,甚至還改變了他們的社會。

 

        今天的經文,相信一定有人很熟悉,與前兩週的主日訊息一樣,挑戰大家將「神」的角色從經文詮釋裡抽出來,也就是比喻不是在比喻神,而是真實的比喻了當時候的人,也將天國的畫面一筆一筆的勾畫出來。這段比喻也是從吃飯開始,因為在當時候,吃飯的習慣和風俗就能體現當時社會的結構。而當中可以看到好多的角色在裡面,都是真實存在的人,只是成為了一種比喻和教導,之所以有這個比喻,還是因為法利賽人的提問,耶穌還是以祂常用的方式來回應他們。於其說是比喻,不如說是耶穌將自己對社會的期盼以鮮明的方式來呈現出來。今天就以「耶穌所夢想的社會」來分享訊息。

  • 上流社會:封閉的選擇

來看第16-20節,這一段並遍解釋是拿著藉口不接近上帝的人。這樣的理解不會有問題,因為將主人比喻成上帝,是很適合的。但如果將主人比喻成「有錢的人」,那又會是不一樣的解釋。在耶穌的時代,有一個很特別的制度名為「互惠制度」,也可以說「感恩債務」。在政治上,羅馬像階級金字塔,皇帝位居頂端且是羅馬世界的終極恩人。一切善良都從他身上傳到了各層級的人。有吃有穿,是因皇帝的慷慨;有車有房,是因羅馬給了你。你過得好,是因為羅馬提供了和平。一個禮物、進貢、與恩賜的結構系統,撐起了整個羅馬。不僅如此也能為整個羅馬帶來榮譽,因為他們也常常對附屬城邦這麼做,回到這開宴席的主人,也有這樣的想法,就是想要為自己得點顏面,邀請了同樣都是有能力的人;在那時能買地、買家畜,或著是娶妻就已經是財力雄厚的人了。但他們三個卻做出當時候社會無法想像的事,也就是拒絕宴會的主人,這對互惠制度造成了停滯的作用,甚至有宣戰的意味,所以主人才會暴怒(原文是突然憤怒)。耶穌這一段的比喻或許會人直呼不可能,然而耶穌的定義不是要向同樣有能力的人宣戰,而是希望這些有能力的人,停止互相爭奪這樣的唯一的選擇,而是轉換去選擇新的「感恩債務」方式,就是選擇上主成為我們的最終的「恩主」。

 

在我國小四年級的時候,就很喜歡寫故事,大概就是那時候我就非常喜歡文字的創作,在那年的聖誕節時,我們班分成唱歌組、演戲組、以及舞蹈組;我因為非常喜歡寫作,就被幾個同學看重,想請我寫劇本;那時我非常認真的準備劇本,甚至還貼心的為角色預備了道具。但因為其他的組別對我組員太有吸引力了,以至於組員全部跑光光,甚至還有理直氣壯的說每個人可練習時間不同,當下的我非常難過,甚至拿著劇本跑回家了(當時已經放學了),雖然我覺得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,卻換來了冷漠和指責,但回頭看去,總覺得我自己太看重自己了,以至於無法忘懷,當然這個劇本沒有得到冷漠,在我第一次進入母會的青年會團契時,就發揮了非常大的果效。從這裡就可以想,當我們滿心期待的為他人預備的時候,一定會有被拒絕的時候,但若是轉個念想,選擇「不求回報」的回報,上主就會回報我們。

  • 低層百姓:打破次等的思想

再者,看21節中,一個回報的僕人和被拒絕的宴會主人,起先,主人是非常憤怒的,但他卻沒有為自己的顏面與他人宣戰,相反的,他選擇往外去找人,撥開「上流社會」的階層,主人選擇一群次等的人,也就是身體有殘缺的和家庭經濟狀況極低的,這些人的處境雖然不是外邦人或罪人,但也沒有好到哪裡去,甚至是被整個「恩惠制度」所壓制;也就是越往低層的人民,他們的債主就越多,從皇帝到省長,甚至到雇用他們的主人,都必須要付感恩債。當然家宴的主人做了一件事也是低層人民感到恐慌的,就是一旦他們被邀請了,是否又多了一個「感恩債」在那裡。當然也可以這麼想,也就是當主人願意邀請這些人的時候,感恩債也就是成為了主人和這些客人之間,而非他們還要從自己的雇主交付,也是間接的將這些低層百姓拉高了位置。並且將羅馬帝國的感恩制度給重新規定。

 

然而以身心障礙角度做為詮釋的聖經學者認為,聖經作者將身心障礙定意為次等的選擇,若是那三個人同意了家宴主人的要求,去參加了宴會,那身心障礙者和經濟能力不好的是不是永遠不能去被邀請呢?首先有這樣的想法,或是因為將「參加宴席」等同於進入天國,甚至將此比喻成教會的接納,但這個比喻乃是對著當時候的社會結構提出挑戰,若是社會結構能夠改變成以上帝為首,並以耶穌的話語為制度,那才是天國所必備的條件,就以當時候的社會結構,低層的百姓非旦不是第二個選擇,而是當時的社會要去幫助的對象。

 

「打破次等的思想」可以以什麼例子呢?簡單的講一個經驗,有時候我們家裡的大人常常會讓三個小朋友做選擇,「誰是你最愛的人」,已經活到青少年的那一位覺得我們很煩,怎麼老是問這些問題;當問到小小孩的時候,他就說是媽媽或外婆;身為大人的我們還真的很煩,總會丟出一句「那我呢?」,惹得小朋友有點難過;但最聰明的莫過於第二位;他一句話就讓我們無地自容。「你們有吵架嗎?為什麼我要選擇我最愛的人呢?趕快去和好再來問我。」,這句話簡單,但是卻又非常的有意義。當我們看到經文中為什麼身心障礙者是第二的時候,我們會為他們報不平,不去看耶穌想要建立的社會的時候,就會造成衝突。打破那種次等的想法,將每一個人看為都是同等的,這就是聖經作者想說的。

  • 罪人、外邦人:重新接納被遣棄的

第三,當社會的階層成為了「平房」而非「金字塔」的時候,這個社區或許已經是有愛的社會,但只是限於在他們的社區。也就是猶太人的社區。然而僕人在這裡是第一次說話,表示社會雖然還是有一些分別,但彼此的人權變得同等重要,連僕人也有話可以說,在這裡僕人說出了一個消息,也就是房子還有空位,主人就請僕人出去路上和籬笆外找人,這個意思相當於是出了猶太人的社區,到外邦人的社會去找尋客人,或是出了城,到城外的罪人和被遣棄的人的住處找客人。這無疑對法利賽人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,甚至撼動整個羅馬帝國的「恩惠制度」。但我們必須來看僕人和主人的互動,或許是在回應第15節,一個人在宴席說「在神國吃飯的人就是有福的」,有這樣的想法有可能是將非猶太人排除在外,但是在22節中,僕人卻說「還有空位」,表示不單是要祝福猶太人,還要連同其他的族群,甚至要為整個羅馬帝國一起納入這樣的改變,並且重新將從外面來的外國人及被放棄的人,一起納入國家祝福的範圍。

 

有一個廣告很有意思,有一名移工從非律賓到新加坡工作,她的雇主在她第一天上班的時候,就將她的護照給沒收了起來,同時也不將她看為人來尊重。有次晚上她為雇主煮湯,但一不小心打翻了,並且毀了顧主的工作報告,顧主一氣之下就出言辱罵她,讓雇主的女兒看到後也深深的內化在女兒的心裡;過不久雇主接到了女兒學校的電話,學校老師將女兒在學校的改變說出來,雇主一下子就聯想到她對女傭的辱罵,並且下定決心改變對女傭的態度,以尊敬每個人的方式,改變了自己,同時也教育了女兒。從這裡耶穌想告訴我們是,不僅僅是自已的家庭要互相有愛,自己的部落也要互相幫助,甚至當自己的社區來了新的朋友想住在這裡的時候,更應該要以耶穌教導的話語,來好好對待彼此。

結論

總言之,透過了大宴席的比喻,我們還是可以回到天國是接納世上每一個人的,但我們必須把自己和教會成為有天國氣氛和元素的地方。首先在面對自己付出太多,而得不到回報的時候,不要忘記上帝會在未後的時候會加倍回報我們:再者打破次等的想法,將每一個人看為生活中,上帝所給我們的禮物,最後也要將耶穌所提倡的天國,不止於我們的教會而已,而是要打開心房,去接納上帝所接納的每一個人。這才是耶穌所夢想的社會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落歇克吉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